全過程工程咨詢:為什么叫好不叫座?
與碎片化工程咨詢服務相比,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建筑師負責制對業主項目有明顯優勢,業內普遍“叫好”,但近兩年來市場并不“叫座”,有人甚至抱怨“沒市場”,也有人說市場還在預熱期。原因何在?
全過程工程咨詢須靠市場主體推動
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建筑師負責制,屬于經濟新常態下完善市場機制、“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導向性政策的范疇,與1995年以來先后頒布的工程咨詢(投資)、工程監理、造價咨詢、招標代理、施工圖審查等工程咨詢類法規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前者是市場化、國際化的工程咨詢服務模式,需在政策支持下,形成市場發育機制,靠市場主體來推動;后者是要素投入、資源驅動增長方式下的階段性現象,而且無不是政府強制性推動的重大改革措施。那時,這些法規設一個,“火”一個。政府審批資質、協會行業管理、職業資格考試、政府規定價格……,大家皆大歡喜。兩者相比較,前者顯然不會像后者那么快速“叫座”。
隨著競爭的加劇,工程咨詢類市場成為“紅海”。一帶一路、貿易摩擦、“放管服”、行業自身發展,倒逼工程咨詢行業轉變增長方式。國際通行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建筑師負責制的出現,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各方似乎看到了市場的“藍海”,普遍“叫好”,躍躍欲試。
工程咨詢(投資)行業在取消資質準入后,變身行業協會資信評價。《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投資規〔2019〕515號)的出臺,進一步強化了“投資決策綜合性咨詢”在全過程工程咨詢中的作用,鞏固了其在項目前期咨詢中的傳統地位。
工程監理行業是全過程工程咨詢概念的“始作俑者”,其初衷是繼工程項目管理之后,為困守施工階段服務的監理制度尋求突破,其提出的“1+N”服務模式,仍留有深深的項目管理印記,缺乏技術含量。監理要獨扛全過程工程咨詢的“大旗”,似乎有些力不從心。
造價咨詢行業是產業鏈各方都十分倚重的一方,較早就提出了全過程的服務理念,曾欲執全過程工程咨詢之牛耳,但之后仍歸于“堅守專業”。
招標代理行業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被取消企業資質和招標師職業資格,卻并未妨礙該行業的蓬勃發展,深層次原因在于有特定的“市場”需求。勘察設計行業歷史悠久、技術力量雄厚,緊抓全過程工程咨詢與建筑師負責制的雙重機遇,欲一改“繪圖匠”的傳統形象和積弊。一番準備和試驗后,多年埋頭畫圖的設計師們發現,對材料品牌、造價控制、招標發包、合同管理這些看似熟識的名詞難以把握、無從下手。雖擁有人才和位置優勢,勘察設計行業卻一時打造不出“金剛鉆”,無可向業主兜售,以至于有人抱怨全過程工程咨詢既沒收費依據、更“沒市場”。
至于建設單位(業主),正如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所說:“產品創新不是用戶的責任,是提供者的責任。”在工程咨詢企業拿出可操作的全過程咨詢服務產品之前,他們堅守“業主負責制”,繼續采購碎片化的咨詢服務,一切并沒有發生改變。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子牛曾指出:“全過程工程咨詢要靠企業推動。”可喜的是,為了各自行業、企業的突破與轉型,許多行業協會或企業組織編撰全過程工程咨詢相關企業標準、團體標準,積極打造全過程服務能力,“游說”業主拿出項目進行實戰。工程咨詢行業的發展日漸趨于理性。
“拼接式”全過程工程咨詢缺少價值貢獻
在現行工程咨詢碎片化管理體系下,前期咨詢、勘察設計、造價咨詢、招標、監理分別由不同的咨詢方完成,圖、材、量、價由不同的咨詢單位“分體式”交付。工程造價被分為估算、概算、預算、招標控制價、結算等多個不同的單元,而且這些單元之間缺乏相應的聯系,割裂了工程產品信息尤其是價格信息在項目全過程的傳導路徑,人為增大了業主和承包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由此被詬病為所謂的“碎片化”現象。多年來,由于沒有咨詢方提供全過程服務,房地產企業就自搞一套,設立了強大的甲方建筑師和項目管理團隊,這種全程自營式業主負責制,與國際上的通用做法大相徑庭。同時,與房地產企業不同,由于強制的定額計價和咨詢碎片化導致的雙重信息不對稱,政府等其他業主只好與各類專業咨詢方,在多方博弈中“望樓興嘆”。同時,由于缺乏咨詢方的全過程顧問服務,業主的利益自然難以得到保障。
一些自媒體、論壇上出現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案例,宣稱是一種集成或整合,但實質上仍然是一種簡單的拼接。例如,某些億元左右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大標”,實際上是監理方為了彌補業主方項目管理人手的不足,增加了工程項目管理的服務內容,或是為了宣傳臨時穿上了全過程工程咨詢的“馬甲”。這是因為其投資控制手段仍然是按照政府定額和材料信息價編制估算、概算、預算、招標控制價、結算等,缺乏房地產企業的“目標成本控制”概念及其實現的路徑和方法。傳統的可研、設計、招標、合同等“碎片化”交付成果之間,缺少“帶造價的設計”的串接,因而缺乏有機、內在的聯系。“1+N”式全過程工程咨詢,尚未形成新的有機集成化的交付成果,投資控制結果僅對定額負責,只講程序、不管結果,對于實現項目設計控制、質量控制、成本控制、工期控制目標,并無實際意義,難以給業主方帶來實實在在的質量、成本、防腐、自證廉潔等收益,也難以得到市場的認可,因而必然“不叫座”。
南方某省曾對75個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項目進行了總結,發現這些項目基本上屬于拼接式集成,而且大部分項目并不包括設計。大部分項目業主另行支付了總造價約2.5%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協調費,但咨詢方卻認為不賺錢、缺乏積極性,業主方認為多花了錢、也沒什么用,雙方陷入一種令人尷尬的“雙輸”局面。當前,全過程工程咨詢仍處于研究、引進、試驗或試點階段,造價管理、招投標政策也在醞釀根本性改革。因此,全過程工程咨詢對業主的價值、作用、交付等,須結合造價及招投標改革的推進,再做進一步深入討論。
全過程工程咨詢落地的難點在于造價咨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市場決定價格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由于多種原因,建筑行業規模巨大的產值,由于缺少經濟學者的關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組織模式、造價、招投標、建筑市場治理等行業戰略問題,人們無處找到相應的理論進行求證。這里,筆者試圖用著名經濟學家田國強的導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維茨的激勵機制設計理論,對當前建筑市場進行分析。
造價是貫穿全過程工程咨詢,乃至全面聯系各干系方、全過程聯系各階段的一條主線。全過程工程咨詢若要“叫座”,必須突破現行工程造價理論的“羈絆”。
首先,要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工程造價的形成機制:工程造價是發包與承包雙方通過招標投標競爭形成的結果。華潤、陸家嘴等企業參照英國、香港的做法,率先突破定額計價,形成許多自下而上的先進經驗,其具體機制是:以不公布的投資參考價作為成本控制目標,以圖紙+材料技術規格書+工程量清單+投資參考價(圖、材、量、價)等精細化的詳定義(見圖1)為前提和基礎,經過嚴格的資格預審(誰投標比誰中標更重要),在工程擔保和職業保險的保證約束下,按照“詳定義、嚴資審、最低評標價中標”的國際招采模式,投標方按照各自的企業定額及投標意愿自主報價,合理低價者得標,然后以合同固定報價,加減變更即為結算價。這就是工程造價的市場化機制(圖2),也完全符合招標投標法第41條規定的“經評審的最低價中標”。上述“詳定義”,就是支撐這種造價形成機制的全過程咨詢的產品交付。
目前,我國建筑市場的造價形成機制則有所不同,仍保持造價“雙軌制”,即:國有投資項目緊盯政府定額投標,各施工投標方圍繞按定額及材料信息價編制的招標控制價,博弈下浮比例并確定報價,實質上是政府指導價。而在定額計價模式下,前期工程咨詢的投入較少,錯失了投資控制的最佳時期,形成工程咨詢的資源錯配現象(圖3);而社會投資項目則大體如同英國和香港,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價格,屬于市場價。市場價模式重視前期工程咨詢“詳定義”,后期工程咨詢的工作量則較少,但能夠有效實現投資控制目標。
激勵機制設計理論認為,計劃經濟體制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必然導致低效率。這種政府直接干預建筑產品價格的做法,加上工程咨詢服務的碎片化,進一步加據了業主與承包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結果必然導致市場的扭曲,施工企業攬活靠關系、不靠質量,業主發包被標頭、標蟲鉆空子,甲乙雙方皆苦不堪言。此外,價格傳導的失靈,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創新驅動受阻,激勵相容機制出現嚴重的缺失。
在現行碎片化咨詢模式下,正確的招投標的程序與強制的定額計價之間,既互相支撐又相互推責,貌似免責、實為無人負責。但由于缺少發包之前的設計“詳定義”,一些承包商及“量大價高”材料設備供應商在咨詢方的“配合”下,或大肆鉆空子不當獲利,或扯皮謀利,使得建筑市場不僅顯得“水很深”,而且“水很渾”。
工程案例顯示,定額招標改為競價招標后,由于形成了公開、透明的制度防腐機制,憑關系、吃定額的利益團體會自動退出市場,施工投標報名者一般會由100多家減至十幾家;華潤、陸家嘴等國有投資及大量社會投資項目的實踐表明,工程造價平均降低約20%。在定額模式下,施工方項目經理將主要精力用于搞變更、拉關系、提高材料認價;而在市場模式下,靠關系的施工方自然被淘汰,項目經理則主要通過抓質量安全、控制成本謀發展,這就實現了價格對資源的配置、優勝劣汰,提高了工程質量。而支撐這一激勵相容機制的正是全過程咨詢的產品交付——圖、材、量、價詳定義文件。
設計院應做全過程工程咨詢的主推手
全過程工程咨詢包括兩個關鍵環節:一是用戶需求的“詳定義”;二是投標識別和精準發包。所謂詳定義,就是用戶需求的“圖則化”定義。“則”,即材料規格說明書、工程量清單、投資參考價(不公布)。設計院處在產業鏈的最前端,設計是控制造價的源頭,造價咨詢是設計源頭實現投資管控的技術經濟手段。按照國際通行規則,設計院提供詳定義,既具先天優勢又義不容辭。而投標識別和精準發包的前提是詳定義,由于設計院最“知己”,因此也最具備發包咨詢的優勢。顯然,這兩點是設計院發展全過程咨詢最需補齊的短板。
現代咨詢工程師(建筑師)制度產生以前,工地上只有業主和承包商。后來為了維護業主利益、減少承包商對于業主的信息不對稱,建筑師從承包商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第三方。除接受業主委托提供設計和相關的經濟管理服務以外,建筑師還兼具準司法的性質,調節甲乙方之間的糾紛,這就是早期的英國建筑師制度,也是工程咨詢行業的前身。例如,英、美、德、日、中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的建筑設計方,除提供設計服務以外,還向業主提供策劃、造價、招標發包、合同管理、監理等方面的服務,其中造價咨詢可以自己完成,也可由專業造價公司提供,但由設計公司負責協調,國際上稱之為“設計全程服務”。由于這種服務以建筑師作為總牽頭方,因此也被稱為“建筑師負責制”,實際上就是房屋建筑領域的“全過程工程咨詢”。
建筑行業管理權威專家、同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丁士昭教授主張以國際化視野看待全過程工程咨詢,支持“全過程工程咨詢應以設計為主導”,認為設計院除提供圖紙外,還應提供包括招標顧問、合約管理、現場監理在內的“設計延伸服務”。丁士昭還曾說:“在德國這還有42%的設計費哩,為啥不掙?”
設計院從事全過程工程咨詢,顯然最符合產業邏輯。但是,由于我國的定額計價、招投標的“水很深”,客觀上影響了設計院提供全過程咨詢服務的積極性。隨著造價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設計院應積極改變“掐頭去尾”的服務模式,發揮優勢,向前拓展策劃,向后提供精準發包、合約管理等“設計延伸”服務。培訓“懂設計、懂材料、懂造價、懂管理、懂施工”復合型人才,打造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的“金剛鉆”,則是設計院的當務之急。
此外,開展全過程咨詢還涉及兩個方面的重要問題,值得政府管理部門和業界思考:一是造價如何恰當融入設計前期;二是監理如何在改革中完成轉型。
全過程咨詢“叫座”的前提:競價招標
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式較為粗放,隨著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增加,傳統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深化建筑業體制機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正如田國強在《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中所述:“隨著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環境紅利等要素紅利的衰減,我國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正在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轉型。”實現效率驅動,要求“市場決定價格”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需倒逼業主實行競價招標,進而倒逼詳定義,再而倒逼業主委托全過程咨詢,詳見圖4。
換句話說,只有實現以詳定義為特征的“真全咨”,才能真正實現最低價中標即競價招標、精準發包,才能有助于實現建設業主“質量優、成本省、工期短、能防腐”的項目目標。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在部分援外項目中率先提供了一種“設計+項目管理”式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取得了較好的工程管理成果,實現收費為總造價的10%以上。總之,只有提供真正意義上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才能實現市場機制的激勵相容,業主才會買單,實現既“叫好”又“叫座”。同時,只有通過為業主方帶來包括可評估的節約造價20%在內的各種收益,也才能解決這種創新服務的收費價格(建議7-11%)問題。
全過程工程咨詢,無疑是工程咨詢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要實現“真全咨”,既需要業主驅動——業主提出競價招標及全過程咨詢的配套需求,也需要政府部門下決心改革造價管理制度,更需要包括設計院在內的各類工程咨詢服務方,以業主利益為依歸,以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作支撐,為業主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并形成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全過程工程咨詢要“叫座”,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下一篇: 對取消強制性工程監理試點工作的... 上一篇: 政府采購中,投標產品的市場占有...